欢迎进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纪念办学60周年专题网!
微信关注:

学校官方微信

| 加入收藏 | 学校主页

校友风采

阳哲东:在祖国西北大地绽放青春

2018-10-16 03:31 来源: 作者: 0

  【林大网讯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,60年来,培养了一大批爱国奉献、诚朴坚毅、造福民生的人才,其中,有许多奋战在基层,奋战在祖国大西北的优秀校友,他们的故事平凡而感人。

 

 

  本期校友风华推出的阳哲东校友,作为湖南邵阳人的他,体现出一股湖南人的顽强精神,在我校读书期间担任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三农学会的项目总监,培养了深厚的三农情结,本科毕业后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的研究生,毕业后毅然来到宁夏东华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,带领农民发展枸杞产业,充分利用微信群、腾讯“为村”、淘宝、微商、众筹等新平台团结凝聚村民,开展营销宣传,打响了“东华村枸杞”品牌,为农民发家致富作出了贡献。农民日报、宁夏日报、新华网、央广网、中国青年网等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。 

 

  

  校友名片 

    

  

  阳哲东,1990年出生,湖南邵阳人,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宁安镇东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。 

    

  求学经历 

    

  

  20109月至20146月,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读本科,专业为工业设计。大学四年期间担任班长、三农学会项目总监职务,到全国69市农村开展农村社会实践调研,荣获湖南省“三下乡”先进个人、优秀学生干部等奖励,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 

  20149月至20166月,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,专业为农村与区域发展。毕业后不忘初心,选择到祖国的大西北宁夏工作。 

    

  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15月阳哲东(前排左2)作为班长组织班级自行车株洲行

    

   “2017年我们和艾草公益(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友牵头创办)、e农春天合作,通过众筹的方式卖了1吨干果,都是特优级的,感谢母校和网民对东华村农民的帮助、对东华村枸杞产业发展的支持。”谈到当地的特色产业枸杞,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东华村第一书记阳哲东满是自豪。 

    

  将专业知识扎根于泥土 

    

  回忆起在中南林科大度过的大学时光,四年到全国6省9市农村开展农村社会实践调研,阳哲东认为,“全心全意服务‘三农’是当代大学生的天职”。因此,2014年本科毕业,他选择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研究生。2016年研究生毕业时,阳哲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宁夏定向选调生的就业机会,希望能为祖国西北的发展做出贡献。 

    

  在镇里工作一段时间后,阳哲东主动提出要去更基层的地方工作。2017年,他担任中宁县宁安镇东华村第一书记。也正是从此时开始,阳哲东对农村的发展有了更具体的认识、更深刻理解。 

  阳哲东介绍说,工作后不久,自己就有了一个疑惑:如何将软弱涣散村打造成集体经济先进村?据他介绍,东华村有非常出色的农作物——中宁枸杞,素有“中宁枸杞甲天下”的美誉。自从村里大规模种植枸杞后,一部分村民实现了小康,甚至还有少部分村民借此发家致富,但大多数村民的经济情况还是很紧张。“贫富差距较大,一共827户人家,只有10多户家里有产业日子过得好。700多户打工务农 ,剩下87户是赤贫。市场经济的大潮中,曾经靠枸杞发家致富的杞农败下阵来,面对市场主体,分散的小农渐无招架之力。”这让年轻的学子不由得开始思考:村庄发展的活力在哪里 

 

 

 201110月在校期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村长论坛(和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原局长黄道霞合影)

 

全区首个“为村”平台在东华村上线 

    

  劳动力的外流是东华村发展的一大难题。“让年轻人回到本村这个地域上肯定有难度,眼下我们主要考虑劳动力的‘线上回流’。”阳哲东介绍,东华村正在积极与母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师生校友开展合作,建立创客空间,通过网络平台将当地在外的青年联系在一起,“学生可以通过创客空间创业,也能帮助我们维护销售网络,多多推广家乡的枸杞。” 

    

  20175月,阳哲东积极与腾讯对接,在全区率先借助腾讯公司的“为村”开放平台,以“互联网+乡村”的模式,为乡村连接情感,连接信息,连接财富,让当地村民走到了“互联网 + 乡村”的变革前沿。 

    

  经过前期的筹划,“为村”平台已正式上线,设有党建之家、村有好货、村有圈、顺风车等20个栏目,其中游客能浏览的栏目10个,目前已注册农户三百余人。阳哲东说,“为村”平台的开通,不仅是干群之间紧密联系的一个新型平台,而且也是东华村信息发布、资源共享以及村民互助的重要网络渠道。今后,村民坐在家中就可以享受到方便快捷的乡村智慧生活。 

    

  “为村”平台刚上线的首月就发挥了作用。宗静是东华村村民,2017年突然查出患上球麻痹,为了治病,家里欠下外债,可后续治疗仍然需要大笔开支,家庭条件本来就不是很好,花钱看病成为了大难题。正当一家人为高额的医疗费用发愁时,平台试运行了,村里的乡亲们通过平台信息得知了宗静家的情况,网上自发众筹帮助她一家解决燃眉之急,短短的三五天时间,便为她筹集善款4万多元。 

    

  “乡亲们还通过平台搭乘顺风车,不仅方便了每个人,还增进了村民之间的友谊……”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喜高兴地说,目前,智能手机在东华村村民中已非常普及,立足本村社交的“公众平台”建立起来,群里的交流内容从一开始的打招呼,逐步发展为村委会对内发布村务通知、种养产业信息、招工信息,村民向外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等,成为村干部实现村务高效管理的新渠道,更让村民有机会参与到村务管理中。 

    

  合作社让村微信群“炸开了锅” 

    

  

  市场经济的大潮中,农业不可避免地面临自然、市场的双重风险,分散的农民要想保持自主性,掌握自己的命运,只有组织起来,才可能整体有出路。20177月,东华村召开了群众代表大会,成立了润华枸杞合作社。当天晚上,在外地务工的村民知道了这个消息,东华村微信群炸开了锅,纷纷表示要参股入社。为此事,阳哲东前期可是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,最忙的半个月时间,每天要到凌晨三点左右才能休息,早上还要挣扎着去工作。 

  让村民怎样合作才产生可持续盈利?让阳哲东探索了足足半年时间。他考虑,村民之间不应该是办公司,也不是简单地按照股份合作的方式运营。村民之间的合作收益减去合作成本一定要形成规模收益,不然就没有可持续合作的支撑点。合作社设计了劳动、产品、资金同步分红模式,旨在实现共同富裕。 

  合作社还加强了枸杞品牌管理,对枸杞种植、施肥、用药、采摘、加工、包装、储藏、物流、售后服务等价值链各环节,作出规定、进行规范化管理,旨在响应新时代消费者的健康需求,不断提升枸杞品质。 

  “东华村枸杞合作社的成立是一场乡村治理实验,通过党支部引领,带领群众增加村集体收入,实现共同富裕,促进乡村善治……”《宁夏日报》记者杜晓星如是评价阳哲东的探索。 

 

    

 

  借力互联网众筹打响“东华枸杞”品牌 

    

  

  解决了东华村的经营体制组织和制度问题后,接下来就是如何将枸杞销售出去,将这个传统产品变成市场宠儿? 

  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全国入药杞子,皆于宁产也。宁指的就是宁夏中宁县。阳哲东经过调查发现,东华村灌溉水源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,土质为弱碱性沙质土,年光照时间达3200小时,昼夜温差大,所产枸杞质量上乘。但由于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、农户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,东华枸杞质优价低,农民也开始改种粮食作物。面对这一农业经济怪圈,阳哲东心中产生了强烈的破解冲动。 

  参考多地销售农作物的经验后,阳哲东决定带领大家发起众筹,为东华村枸杞谋一个好出路。在艾草公益及e农春天等公益组织帮助下,阳哲东大打朋友牌、同学牌,朋友托朋友,同学托同学,每天的众筹款项都在直线上扬。“2017年我们联系电商平台,通过众筹的方式卖了13,都是每50克280粒的特优级干果。”阳哲东说。 

       阳哲东带着村民为枸杞设计LOGO和包装,还请来记者和朋友,为东华村的枸杞及农民拍摄宣传片,自己出镜为东华枸杞代言。东华村开通了微信公众号,利用微商等功能推广枸杞干果。2018年6月,阳哲东组织了村里做微商的年轻人和中通快递合作,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,并且在统一包装和物流上下功夫 

  每年56月间,正值鲜枸杞成熟之时。东华村的鲜枸杞色味俱佳,产地外的消费者吃的都是枸杞干果,难以一睹鲜果佳容。为增加用户体验,阳哲东作了有益尝试。接到网上鲜枸杞个性化订单后,村里合作社次日清晨5点就从田头采摘,走航空冷链等物流系统,仅用2-3天时间,全国各地的顾客就能品尝到颗粒饱满、色泽红艳、晶莹剔透、满口甜香的高品质新鲜枸杞。 

  通过以上举措,阳哲东带着村民们,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网络化时代偏远农村的农产品高效销售模式,东华品牌的中宁枸杞也在市场不断打响 

    

  在宁夏大地绽放青春 

    

  从校园的课堂来到基层的课堂,从三湘大地来到塞上江南。两年的基层历练是辛苦的,也是充实的,阳哲东为之付出了无数的心思,投入了满腔的热血。他的工作涉及党的建设、集体经济发展、精准扶贫、征地拆迁、信访维稳、公文写作等方面。工作虽然纷繁,然而他踏实肯干,逐渐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到公务员的角色转变。他真正进入到基层,成为一个基层人,而再去看基层问题的时候,他看得更多、更明白也更深入。 

  谈及这两年的收获,阳哲东不禁感慨万分,“最大的收获就是接触社会,学习社会,了解社会,不断成长。毛主席说,只有吃过梨子才知道梨的甜味。凭空感觉难以见真,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基层是什么模样,只有扎根基层,才能触摸到这个社会最敏感的一环。” 

  “求是求新,树木树人”,这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校训,也是阳哲东从未忘记的林大精神。他将带着母校赋予他的思想灵魂,带着自己为人民做实事的梦想,在人生的路途中坚定走下去。我们也祝福阳哲东等广大校友,坚守梦想,从容淡定,不断修学储能,真正服务基层,做无愧于青春、无愧于祖国的林大人!(资料来源:网络  图文/张学文  编辑/陈名虎